精研教学技艺,共筑高质课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课程积极开展课程质量提升工程
本网讯(记者 马忆)为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规范,激发教学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于8月4日在A12-107、A12-108教室成功举办了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活动。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教师们的广泛参与和深度交流。
此次活动由教研室主任李根生精心策划并主持,王文彦副院长、刘海鸥教授、蓝荣策副教授、张忠民博士、陈明老师担任小组专家,通过集中点评与教师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为课程质量提升把脉问诊。
“线下+线上”现场照片 (马忆 摄)
核心聚焦,教学技艺展新姿
本次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活动,核心聚焦于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内容集中且富有针对性。
十七位任课教师被分为两组,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关键专题,如“专题二 第三讲: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专题三 第二讲:真理与价值”以及“专题五 第三讲: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等,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打磨。
每位教师精心准备,通过生动的案例、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视频素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积极性。教师们各展所长,充分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多样的教学风格。
专家引领,精准指导促提升
蓝荣策副教授首先就处理好教材与课件的关系、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讲课口语化通俗化与理论的准确性的关系提出了宝贵建议,强调课件应忠实于教材,教学形式应服务于内容,口语化表达需忠实于基本概念和理论。
刘海鸥教授则指出,教师需要将教材语言、论文语言转换为课堂语言和学生语言,特别是在讲授哲学部分内容时,要用哲学的语言来客观阐释哲学概念。
专家们的点评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入微,为教师们指明了改进方向。
活动尾声,李根生主任对本次课程质量提升工程进行了全面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教师们的努力与成果,并强调了持续改进与提升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对未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展望,鼓励教师们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此次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互学互鉴、反思提升的平台,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定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