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新闻

【城理青年行】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开展古村文化传承发展系列专题调研

来源:  日期:2025-07-28  点击: 10  【字体:


本网讯(记者 黄静 张小容助力古村文化的传承发展,7月7日-7月21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走进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灰塑技艺、醒狮文化、古建活化等内容开展了系列专题调研。

灰塑寻踪:从古建装饰到匠人解惑

作为岭南古建筑的灵魂装饰,灰塑是Young实践团首个聚焦的调研对象。团队从实地溯源出发,逐步深入这项国家级非遗的技艺内核与文化基因。78-9日,Young实践团成员走进三华村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开展实地考察,领略这一岭南古建传统装饰工艺的独特魅力,了解灰塑的分类、灰塑工艺的工具、灰塑的制作工艺流程、传统建筑中的灰塑、灰塑的表现内容和手法、灰塑的传承和保护等知识,重点观摩了《富山春色》《五伦全图》《凤朝阳》等灰塑代表性作品。

这些灰塑作品运用高浮雕、圆雕、通雕等多种技法,其中高浮雕通过层次分明的雕刻让山水景致呈现出强烈立体感;圆雕祥兽造型生动,极具动感;通雕花鸟纹路则蕴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传统人伦观念。当看到灰塑作品《大狮子》时,实践团成员魏汶莉同学不禁疑惑:这些灰塑经历百年风雨仍色彩鲜亮,原材料竟是石灰、糯米粉这些寻常之物?如此精妙的技艺,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完整掌握?

Young实践团成员观赏灰塑作品《大狮子》(张欣茹 摄)

带着好奇与困惑,实践团成员们于712日走进了国家级非遗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老师的工作室。当日,邵成村老师以广州灰塑为主题为Young实践团的同学们作了一场专题讲座,并接受了专题采访,他为同学们解开了谜团。

邵成村老师为Young实践团成员介绍灰塑作品(陈佳怡 摄)

稻草是解决灰塑热胀冷缩问题的关键,糯米能增加可塑性,桐油可提升防水性,灰塑运用这些材料既能吸附水分,又能随环境变化快速干燥,对岭南建筑起到了保护作用,可经百年风雨而不衰。”邵成村老师结合陈家祠、佛山祖庙等历史建筑的修复技艺,将灰塑工艺的特性娓娓道来。调研中,Young实践团成员体会到了“灰塑工艺利用自然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不仅环保耐用能还能调节空气循环,让老房子会呼吸、会循环、会净化、会杀菌”的神奇之处,为邵成村老师45年来秉持“一辈子做一件事”的信念深深折服,也坚定了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创新应用的使命担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可以发挥兴趣专长,进一步挖掘灰塑中蕴藏的独特价值,以生活化、时代化的表达方式讲好非遗故事,为岭南灰塑的传承创新注入青春活力实践团成员黄志慧同学在笔记中写道

醒狮探韵:从武馆往事到精神接力

醒狮作为岭南民俗的鲜活载体,是实践团另一调研方向。7月10-17日,Young实践团多次赴徐伟馆进行实地考察,为武馆梳理创建发展脉络,撰写发展历程,受到徐伟馆师徒的热烈欢迎。

Young实践团成员与徐伟馆师徒座谈现场(苏靖炫 摄)

“徐伟馆的根,扎在百年前徐耀伟师傅的拳脚上。710日,徐伟馆徐新晃师傅的座谈开始,Young实践团成员便启动了武馆信息的收集工作从查阅近十万字《三华村志》等资料,到梳理往年暑期“三下乡”活动对醒狮武馆的考察文字,再到对照馆内锦旗、老照片奖杯等实物逐一核实细节,通过文字记录、视频录制、照片拍摄等方式记录武馆相关信息……Young实践团逐渐掌握了三华村徐伟馆创始人徐耀伟相关轶事、徐伟耀师傅以德武兼备为训开设武馆的创办之路、徐伟耀师傅鼎盛时期广开武馆、武馆困难时期得到村委鼎力支持才得以存续一个个鲜活故事为撰写徐伟馆的发展历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扎马步,脚尖保持正向前,上身挺直,不要塌腰。”座谈间隙,徐新晃师傅还不忘兼顾教学。Young实践团成员被徐师傅年过半百仍依然不遗余力传授醒狮技艺的满腔热情感染,为武馆三代相承仍坚持免费教授村中孩童的无私情怀点赞,更为武馆学员即便夏日酷热难耐,也杜绝饮用冰饮的高度自律叹服不已。为让更多人感受到醒狮武术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Young实践团成员在为武馆厘清创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于717日下午为三华村徐伟馆拍摄了专题视频,将三伏天里孩子们扎马步时汗湿的衣襟、鼓点中狮头摆动的精准角度、老学员手把手指导新学员调整姿势的耐心场景等逐一记录在镜头中。

721日,当实践团成员将近两千字的《徐伟馆简介》交给三华村时,三华村团委书记李嘉茵竖起了大拇指,“我以为只有一两百字呢,我们自己去跟武馆沟通,能掌握的信息都非常少。你们整理了这么多字出来,还分了武馆由来、场馆变迁、资金支持、武馆荣誉等板块,武馆可以直接用来制作成展板,重新进行场馆布置了。”

古建焕新:从祠堂旧影到生活新篇

非遗技艺的传承,离不开承载空间。在探寻灰塑、醒狮文化的过程中,实践团发现,三华村的福元徐公祠、仲和徐公祠、徐大夫祠等老祠堂正悄然变身,成为文化延续的新载体,这些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也成为实践团关注的焦点

Young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仲和徐公祠活化利用情况(陈志伟  摄)

集之徐公祠被活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伟馆成为了武馆训练基地,资政大夫祠承担起了“广州花都民俗博物馆”的新角色,徐大夫祠被活化为岭南古村落保护及发展研究院公益岭南基层党建协同创新工作室,始建于清代的仲和徐公祠演变为三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红色驿站及三华小学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村中大大小小20多座祠堂在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下,实现了华丽转身,既盘活了传统祠堂的文化资源,又赋予其服务乡村发展的新使命。其中,福元徐公祠成为了Young实践团成员的重点调研对象。这座百年宗祠经升级改造后,集教学、展示、研讨、阅读等功能于一体活化利用为广州市首批农家书屋示范点之一,挂牌花都区图书馆三华小学分馆、三华小学立贤书院,开创了“村馆校”合作共建的发展新路径。祠堂里能看书充电,门口的美食街区可品尝特色小吃,这种‘物质与精神食粮’兼顾的模式很贴心。实践团成员张颖笑着说,我已经在手绘地图上做好标记,要把这里推荐给更多游客。

聚力活化:青年智慧赋能古村新生

从灰塑技艺所蕴含的匠心精神到醒狮文化传承与弘扬,从祠堂的新生到古村的底蕴,Young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信息,也发现了三华村作为典型的城中村,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存在着文化失传、空间格局分裂等现实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Young实践团对前期系列调研进行了系统梳理,多次反复开会研讨,并请教授进行理论指导,最终将“文化遗产活化”定为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的主题,并就此设计调研问卷,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调研,广泛收集数据。

Young实践团成员与三华村村民开展问卷调查(张欣茹 摄)

721日,为精准把握三华村村民对文化遗产活化的需求,Young实践团成员面向三华村村民开展实地问卷调查。同学们通过面对面访谈、填写问卷等形式纷纷走村入户,细致收集村民三华村古建保护、非遗传承、文旅发展的看法与建议,深入了解村民心中“理想的文化活化路径”。光是调查问卷的设计,我们就改了好几个版本,”苏靖炫同学谈到,“本以为比较完美了,但是到现场才发现还是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张颖同学则表示,“面向陌生人开展调研,对我这个i人来说,太有挑战性了。不过,好在老师给我们分组了,每组安排了一个会讲粤语同学负责现场沟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调研任务。”

调研结束后,Young实践团将根据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汇总,将三华村在文化遗产活化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乡村文化遗产活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意见,让技艺可感”,让故事可传”,让空间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