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新闻

【城理青年行】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以创意设计赋能古村蜕变

来源:  日期:2025-07-24  点击: 10  【字体:


本网讯(记者 苏靖炫 邹春梅)为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7月7日-7月21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在对实践地三华村进行了深入考察后,根据其建设发展需求,围绕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创意设计,用画笔与灵感打造精品旅游路线,设计文创IP及专属墙绘,点亮乡村文化空间。

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绘就文旅新图景

“我们希望实践团能够发挥青年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为我们村设计一条年轻受众喜欢的、可以集章打卡的旅游路线。”三华村团委书记李嘉茵在与Young 实践团第一次开展座谈交流时就表达了这一服务需求。

Young实践团成员考察文旅路线邹春梅 摄

为帮助三华村做好旅游客源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工作,Young实践团从77日启动暑期三下乡活动以来,连续一周在三华村暴走了近20个来回,带着指南针,拿着相机、iPad等设备,现场标记方位和各个景点的具体位置,详细记录村风村貌。经反复研讨,Young实践团根据未来文旅规划、实地旅游体验、实地考察采访,最终确定了一条精品旅游路线。

“三华村古建林立,祠堂众多,但是村中主干道的标志性建筑还是比较明显,我想以这个为出发点设计旅游打卡路线”,Young实践团文创组组长陈佳怡同学主动承担起了这项手绘地图的任务。从“民俗博物馆-资政大夫祠-水仙古庙-福元徐公祠-仲和徐公祠-默庵徐公祠-徐氏大宗祠-集之徐公祠”这一空间路线的确定,到主题风格、色彩搭配等元素的选取,再到场馆外景、标志特征、文字标注等元素的绘制,陈佳怡同学结合亲身体验、学习思考和实践感悟,坚持原创性和真实性,最终为三华村绘制出了具有鲜明地域性、标志性和故事性的手绘地图。

Young实践团陈佳怡同学为三华村绘制的精品旅游路线图(陈佳怡 供)

当Young实践团陈佳怡同学将心意满满的手绘稿交给三华村团委书记李嘉茵时,她竖起了大拇指,“‘古建奇旅’这个主题比较符合三华村古建较多的实际,沿着线路整这么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又能满足年轻人探索未知的猎奇心理,风格也偏卡通清新,很用心嘛。”

设计文创IP,塑造乡村新名片

三华村是一座千年古村,具有岭南古建、广东醒狮、水仙古茶、龙舟竞渡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正着手打造文旅融合风潮。而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三华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Young实践团文创组同学进行创作讨论邹春梅 摄

为寻求破解路径,Young实践团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了岭南古建活化利用、广东醒狮文化传承路径、红色文化赓续、岭南灰塑传承创新等系列专题调研,广泛深入地探究了三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对于文创IP形象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岭南建筑镬耳墙比较有代表性,有的同学认为水仙茶是三华村的特产,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在耕读文化上做功夫相关工作一时难以推进。

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指导老师邹春梅在工作例会中及时给出了意见,“在灰塑动物中,蝙蝠的形象最为丰富生动。在汉字中,‘蝠’与‘福’同音,蝙蝠因而成为‘福’的象征。设计起来比较灵动,做成文创产品寓意好、国潮味足,还可以作为三华村的IP形象代表。因为坐落三华村的古建筑以及广州民俗博物馆都用到了‘蝙蝠’这一动物形象,而常年修缮资政大夫祠(隶属于三华村)的国家级非遗大师邵成村老师也有系列作品。我们可以设计‘小福’系列文创。”

Young实践团同学设计的部分IP形象图样展示(张颖 供)

确定了将“小福”作为三华村的核心IP形象后,Young实践团文创组的同学从灰塑作品中提取灵感,设计了“小福服了”“福报”“讨福”“福气”“福寿”“福到了”等众多衍生形象,整体采用圆润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塑造出可爱、呆萌且富有童趣的形象,传递惊喜、娇羞、兴奋、平和等多样情绪,并将IP形象广泛应用于扇子、手帐本、文化衫、包装袋、抱枕、手机壳、帆布袋等多种日常用品上。张颖同学谈到,“各具特色的的IP形象,可制作成贴纸、冰箱贴等,在社交聊天软件中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强化对三华村IP的情感联结;而文创产品则是实际功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载体,能让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三华村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规划50米墙绘,激活村落美学基因

基于对三华村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了解,Young实践团同学在往年已为其设计了四个版本以水仙茶为主题的墙绘基础上,今年将灰塑与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相结合,创作了一组名为《风正茂》的50米墙绘。“华”有“三华村”、“中华”的双重意旨,“正茂寓意三华古村往昔辉煌,文脉绵长,已铸就深厚根基今朝背靠湾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砥砺奋进,将书写壮丽新篇。

墙绘作品《风正茂》局部草图拼图(郑喻元 供)

整幅墙绘用灰塑工艺的肌理广东西江的流向串联起各大城市(从发源地肇庆出发,流经江门、珠海,连通澳门,途经广州、东莞、深圳、惠州后,水流分支入中山,汇入佛山,最终通过珠江河口与香港相连,从而勾勒出独特的城市脉络),让11个城市地标打破时空界限,一气呵成,又用代表性花卉点缀每个城市,彰显各自特色。

“灰塑和湾区‘9+2’城市这两个大胆的组合设计其实受到邵成村老师的启发,他在接受Young实践团采访时提及岭南灰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难题”,谈到创作初衷,郑喻元同学表示,“三华村古色古香,但是要开发商业街区,也存在过渡和衔接的困境。而我们设计的这组墙绘让岭南灰塑与现代建筑穿越古今,完美融合,既是对技术难题攻克的期许,也是对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表达。相信,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定会给现代建筑带来新的生命力,焕发古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