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华南师范大学参加暑期实践研修 汲取思政育人新动能
本网讯(记者 陈姣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7月13日至18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姣娣老师与刘富杰老师应邀参加了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活动。此次研修以“理论赋能+实地研学”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改革开放历程、党史国史、时代发展成就等核心主题展开。
培训现场(陈姣娣 提供)
理论领航:聆听专家报告 夯实思政教学根基
研修活动伊始,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国胜教授以《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为题,系统梳理了广东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敢闯敢试”到新时代“勇立潮头”的发展脉络。报告中,胡国胜教授结合深圳特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标志性事件,深入剖析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试验田”的历史定位与实践经验,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南粤大地的生动实践。
开班仪式现场(陈姣娣 摄)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教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专题分享。他从“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出发,结合思政课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生动素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两场高屋建瓴的理论讲座为与会老师搭建起了思想交流的平台。
党史寻根:走访红色旧址 感悟革命精神伟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7月15日,研修团队走进广州的红色地标,在沉浸式研学中重温革命历史,汲取精神滋养。
在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无声诉说着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光辉历程。驻足于会议场景复原展区前,有研修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共产党人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为民族复兴不懈探索的坚定信念。这种‘为信仰而奋斗’的精神,正是我们在思政课上要向学生传递的核心力量。”
学习现场(陈姣娣 摄)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院校,培养了大批国共两党军事人才,其“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训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辛亥革命纪念馆,通过“晚清民族危机”“革命原起”“武昌起义”“创建共和”等展区的系统展示,老师们全面回顾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伟大历史意义。“革命先辈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新时代‘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精神一脉相承。”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大家共同感悟了国父“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从“三民主义”的提出到《建国方略》中对中国现代化的构想,全面展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实现民族独立而殚精竭虑的一生,诠释了“振兴中华”的梦想,而如今正在新时代的中国逐步变为现实。
“孙中山先生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种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跨越百年依然振聋发聩。”有老师在参观后表示,将把伟人的故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从历史伟人的奋斗中理解“担当”二字的分量,树立“强国有我”的信念。
时代巡礼:见证基建奇迹 感受改革开放活力
从历史走向现实,从精神传承到发展成就,研修活动始终贯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主线。7月16日下午,老师们前往深中通道及前海展厅,实地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速度与创新力量。
深中通道作为连接深圳与中山的超级工程,集桥梁、隧道、人工岛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在展厅内,通过三维模型、施工影像与实时数据监测系统,老师们详细了解了项目建设中攻克的深埋沉管隧道、海中大桥等多项技术难题。当得知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与中山的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极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时,解说员表示,“这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动脉’。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是思政课中‘制度优势’教学最有说服力的案例。”
在深中通道考察(陈姣娣 提供)
在前海展厅,老师们通过“改革开放前沿”“粤港澳合作新平台”等主题展区,回顾了前海从一片滩涂到“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的蜕变历程。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平台,前海的发展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生动缩影,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展厅内,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把前海建设好、管理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的殷殷嘱托,让老师们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使命与担当。
7月17日,研修团队来到深圳莲花山公园,在邓小平同志铜像前举行瞻仰仪式,缅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历史功绩。莲花山山顶,邓小平同志铜像昂首挺立,目光坚定地望向深圳城市天际线,仿佛在见证这座城市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不远处,邓小平同志当年亲手栽种的榕树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象征着改革开放的种子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的华章’,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站在莲花山俯瞰深圳湾,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区与繁忙的港口码头交相辉映,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更加鲜活。在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通过“敢闯敢试”“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等篇章的展示,老师们系统了解了广东在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的突破与成就,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研修感悟:凝聚育人共识 赋能思政课堂
为期六天的研修活动虽已落幕,但带给两位老师的思考与启发仍在延续。陈姣娣老师表示,此次研修让她深刻体会到“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理论,更要带着学生‘走出去’看实践”。从党史旧址到改革前沿,从伟人故里到基建奇迹,每一处研学点都是一本“立体的教材”,未来将把这些素材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让理论教学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刘富杰老师则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自身首先要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此次研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也为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提供了新思路。“今后将尝试把广东改革开放的案例与本地发展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身边变化看国家发展,增强‘四个自信’。”
此次华南师范大学暑期实践研修活动,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研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宽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更强化了思政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育人导向。未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将研修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