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理青年行】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拜访国家级非遗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老师
本网讯(记者 张小容 郑玮祎)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感悟灰塑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精髓与文化底蕴,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传,7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老师的工作室,近距离探寻广州灰塑的千年文脉,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不朽生命力。
聆听讲座,探寻灰塑之美
邵成村老师自幼随父学艺,至今已45年。参与过多项岭南古建筑修复项目,包括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等历史建筑的修复。近年来,他投身于灰塑制作技艺和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对古工艺的传承做出了显著贡献。看到Young实践团的到来,他热情相迎,以广州灰塑为主题为同学们作了一场专题讲座。
“今天在座的同学没有一个是建筑专业的,基本都是文科生。作为一个从事文物维修四十多年的老师傅,那我就给同学讲一讲古建筑中的文化知识吧”,邵成村老师的开场白诙谐真诚。结合众多精美的灰塑作品,他向Young实践团成员们将灰塑的材料特性、制作流程、艺术表现形式等娓娓道来。
邵成村老师讲解灰塑作品《福鼠》的文化寓意 (郑玮祎 摄)
通过聆听授课,同学们了解到灰塑使用的是石灰、稻草、糯米粉、食用盐、红糖、桐油等朴实无华的原材料,却大有妙处,“稻草是解决灰塑热胀冷缩问题的关键”“糯米能增加可塑性”“桐油可提升防水性”,既能吸附水分,又能随环境变化快速干燥,对岭南建筑起到了保护作用,可经百年风雨而不衰;学习到灰塑通过高浮雕、浅浮雕、半浮雕、圆雕、通雕等等艺术表现形式,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民风民俗、祥禽瑞兽、花卉山水等得刻画得栩栩如生;领会到了岭南古建筑中灰塑脊背、人字形山墙、锅耳形山墙中的形制之美,解锁了灰塑作品中常见的龙纹饰、鳌鱼、瑞狮等装饰元素的所蕴含的文化密码。Young实践团成员被邵成村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解深深感染,有的聚精会神地做笔记,有的将讲课内容全程录音,有的不停按下快门记录精彩瞬间。同学们纷纷感叹到,“原来灰塑里藏着这么深的学问。”黄志慧同学表示,此前参观陈家祠时,只惊叹于屋顶灰塑的精巧工艺,便主观认为灰塑是古时达官显贵专属的装饰技艺,听了邵老师的讲座才恍然大悟,“原来灰塑所承载的‘尊贵’不是权势的堆砌,而是做人的分量与被人尊崇的价值。如今再忆起陈家祠的灰塑,感受到的不只是视觉上的惊艳,更是沉甸甸的文化温度。”
采访互动,体会匠心传承
“邵老师,您好!您用45年光阴守护着灰塑这项非遗瑰宝。我们都对此心怀好奇与敬佩,想跟您做一个简短的采访,可以吗?”讲座一结束,同学们和邵老师商定采访事宜,得到了他的欣然应允。
Young实践团成员采访邵成村老师(郑玮祎 摄)
在采访中,Young实践团成员围绕邵成村老师的个人传承经历、灰塑技艺实践与修复、行业精神与价值等方面内容开展互动。邵成村老师都一一进行了回复,让同学们再次体会到了中式美学独有的浪漫与手工匠人精益求精的品格。当邵成村老师坦言自15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灰塑,自此和灰塑打了一辈子交道,最难的就是坚持和坚韧,Young实践团被他对灰塑艺术的执着深深感动;当邵成村老师谈到他和团队参与修复的名胜古迹、祠堂庙宇已达上百座,每次修复都会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每一项工艺技术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工作,Young实践团不禁为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高技艺和高尚情怀点赞;当得知邵成村老师不仅在中小学带着学生手把手地感受灰塑,在华工、中大等高校开设灰塑专题课程,还常被公派出国面向华侨、留学生讲学时,纷纷为他积极继续推进灰塑普及教育和科研,“让灰塑焕发新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点赞。
“邵老师在业界很有名望,但是一点架子也没有。和我们对话时,虽汗流浃背、不时擦汗,却始终笑意盈盈,非常亲切”,范倬荣同学颇有感触地谈到,“在那一刻,我读懂了邵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播推广灰塑的初心,也明白了他坚守非遗技艺、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的意义所在。”
现场追问,探讨灰塑技艺的创新应用
“邵老师,我还有个小问题想请教您”“邵老师,这幅作品的涵义,您能给我们说一说吗?”“邵老师,我们想设计一组灰塑作品,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采访结束,Young实践团的同学们意犹未尽,围在邵成村老师身边继续追问,探讨灰塑相关问题。
Young实践团成员围着邵成村老师请教现场(邹春梅 摄)
当有同学请教邵成村老师,可否以直观演示的方式让大家明白“古建筑是会呼吸的房子”时,邵成村老师一边微笑解答,一边提起一把浇花用的水壶在以石灰为主要用料的墙壁上喷水。只见被水浇过的地方,水被迅速地吸收,一秒内便消失在墙体上,水过无痕,大家对此啧啧称奇。
邵成村老师手拿水壶向Young实践团成员讲解灰塑工艺的神奇之处(陈佳怡 摄)
“看到没?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为什么我们走进岭南传统民居,往往能感受到一股清凉之气?”邵成村老师继续讲到,灰塑工艺利用自然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不仅环保耐用能还能调节空气循环,让老房子会呼吸、会循环、会净化、会杀菌。然而中国人用了4600年的石灰却被禁止在现代建筑中使用。因为石灰没有加盐水发酵,会出现颗粒、爆灰等问题。“可不可以将现代建筑和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杨茵淇同学继续问道。“我一直在努力,不断去做实验,努力适应现代建筑的标准要求,比如强度、耐水、耐高温等,不过。这都需要一系列数据来支撑。关键是让现代材料和传统材料和谐共用,‘用西方人的骨架,用中国的肉’做出和古建筑一样‘会呼吸’的现代化房屋。”邵成村老师坦言。
活动接近尾声时,邵成村老师表示灰塑的传承与创新,关键在青年。Young实践团的同学们立即回应,此次学习之旅收获颇丰,将会通过发布新闻稿件、设计文创产品、制作宣传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灰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