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理人物】蒋一娴:心灯如炬照前路,向光而行育桃李
本网讯(记者 李婉霖 邹春梅)当毕业季来临时,202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全春丽谈道,“记得我当初面试后忐忑不安,蒋老师的鼓励让我充满信心和勇气”;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时,2022级会计学(注册会计师双语)1班学生刘倩芸感慨道,“跟着蒋老师,暑期实践每天都很充实,我感受到蒋老师带给我的温暖和力量”;母亲节来临,她总会收到学生们发来的暖心祝福,如“蒋老师,母亲节快乐哟”“蒋老师,您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妈妈’,爱您哟”……从辅导员到宣传骨干,从行政管理到思政讲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蒋一娴老师在多角色转换中,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也收获了很多幸福和感动的瞬间。
蒋一娴在办公室备课(马忆 摄)
跨界逐梦 深耕思政沃土
2008年,蒋一娴以辅导员身份,开启了职业生涯。那时她未曾想到,未来十多年里会在党建、宣传、教学等多个领域完成一次次“跨界”。2020年,蒋一娴转岗到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获评副教授。她表示:“作为思政教师,我是‘很老的新人’。虽然校龄长,但转到教学岗的时间不长,教学科研经验不足,必须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这份谦逊,让她在思政教育领域收获了累累硕果。
她主讲的《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课程,连续四年学生评教分数超过93分。科研方面,她主持10项省级、校级课题,发表论文19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破解了理论教学中“知而不信”的难题。2021、2022、2024年她获评学校“优秀教师”。2024年,她主持的“AI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获批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该项目将人工智能与红色基因传承有机结合,为学院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开辟了新路径。
以赛促教 书写教学新篇
“教学竞赛是教师成长的‘磨刀石’。”这是蒋一娴常挂在嘴边的话。2021年,刚转岗为思政教师的她,在一年内获得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广东省美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等5项教学荣誉。
蒋一娴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张芷妍 摄)
作为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的负责人,蒋一娴先后组织了4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比赛。在她的推动下,教研室构建起“四维培训体系”,将理论研修、集体备课、教学竞赛、学术提升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荣获学院新秀教学比赛第一名的青年教师张小容分享道:“这次比赛中,蒋老师帮我们几位老师打磨教学设计,她总是鼓励我们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努力了就会有结果。”2021年至今,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的教师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数次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4人获比赛第一名,6人获比赛第二名。近期,该教研室教师代表学校进入了广东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比赛的复赛,实现了本课程在省级赛事中的首次突破。同时,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打破了校际资源共享的壁垒,为教师们搭建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蒋一娴还总是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比赛、科研申报和各种活动。她说:“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看到青年教师成长,比个人获奖更让我感到幸福。”
蒋一娴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备课(赵晶 摄)
实践育人 践行知行合一
2023年夏,在花都资政大夫祠,蒋一娴带领学生了解灰塑非遗传承人邵成村的故事,沉浸式体验灰塑工艺。2024年第一学期期末,她高烧一退就马上驱车700公里赶到三江侗乡,做好同学们暑假“三下乡”前期沟通工作,安排好同学们的吃住行事宜。她带着“FLY实践团”学生重走红军长征路,深入开展调研,重温革命岁月,切身感受湘江战役中革命先辈忠诚担当、不畏强敌、牺牲奉献的精神品质。2022级服装与设计专业的学生霍子乐说:“蒋老师让我明白,‘如果你要写三下乡,就不能只写三下乡,你还要写这里的风、写这里的人’,蒋老师的话语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社会责任。”
蒋一娴带领学生在三江侗乡与非遗传承人陈玉秋老师交流调研(霍子乐 摄)
蒋一娴在红军长征全州湘江战役纪念林现场教学(李婉霖 摄)
蒋一娴积极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她指导的《醒狮醒国魂、文化在传承》获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之“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的短视频组一等奖;《弘扬灰塑工艺,传承非遗文化》获广东省“讲村史 展村史 传村史”2023年多彩乡村系列活动二等奖、三等奖等;YOUNG实践团于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重点团队、多彩乡村重点团队,2024年被列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典型案例。学生团队负责人徐伟均同学说道:“拍摄《醒狮醒国魂、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我了解到醒狮的历史渊源,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荣誉证书(蒋一娴 提供)
亦师亦友 传递教育温情
在同学们口中,蒋一娴被亲切地称为“蒋妈妈”“蒋姐姐”。2022级会计专业的刘倩芸同学在寒假实习时无处落脚,蒋一娴便让学生住在自己家里,为她准备早晚餐,关心她的实习情况。2012届软件工程毕业生梁志平毕业13年后仍感念:“同样是八零后,更多时候,蒋老师是姐姐。学生时代她给予我的教诲犹如灯塔,总是能在我步入社会遇到职场困惑时指明方向。我们公司有一个产品名叫灯塔,取这个名字的灵感,就是来自蒋老师。”
这种关怀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蒋一娴为60多名留学生优化“学习通+慕课”双平台教学模式,巧妙破解了时差与资源难题。面对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这些学生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蒋一娴常说:“教育的真谛不仅在课堂,更在师生心灵交汇的每一个瞬间。”
秉持深厚的育人情怀,她还把这份热忱播撒到了更远的地方。2022年,学校开展对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基础教育帮扶项目,蒋一娴主动申请担任思政教育帮扶项目负责人,与连南民族高级中学签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协议,先后多次前往连南瑶族自治县,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今年暑假,为进一步推进对连南基础教育的帮扶工作,蒋一娴指导的三支实践团(均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开展乡村公益课堂、地域文化宣传、“开唱节”主题活动等服务。
蒋一娴作为学校代表与连南民族高级中学签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协议(黎绮云 摄)
动静相宜 展现多维风采
蒋一娴以“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姿态诠释着教育者的多维能量。办公桌前,她是思想的耕耘者,键盘敲击声与窗外鸟鸣交织,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赛场上,她是活力的传递者,在广东省教科卫工会教职工乒乓球赛、学校教职工羽毛球团队赛、趣味篮球赛、气排球赛都有她的身影;舞台上,她朗诵《百年党史》、领唱《我和我的祖国》、指挥合唱《不忘初心》,用艺术展现思政育人理念。她对学生所言:“球场配合教责任担当,舞台演绎训共情能力,这些都比PPT更有生命力。”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动静之道,她笑指窗外榕树:“根越静默向下,枝叶越蓬勃向上,教书育人本就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双向滋养。”
蒋一娴在广东省教科卫工会教职工乒乓球赛现场(陈增起 提供)
后记:做永不熄灭的引路灯
工作日即使没有教学任务,蒋一娴也会经常泡在办公室里。对于这种旁人眼中的“内卷”,她却笑着说:“我是后来者,需要加倍努力追赶。”回顾教育生涯,“守正创新”是她贯穿始终的主线。她曾表示:“思政教育者要做提灯人,既要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更要点燃他们心中的理想火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蒋一娴用脚步拓展教育的广度;以匠心挖掘育人的深度。蒋一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