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理青年行】触摸古建文脉,探寻岭南非遗之美
本网讯(记者 黄静 张小容)7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走进三华村以实地观摩、聆听讲解、互动交流等形式,了解资政大夫祠的清代主人故事,探究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历史文脉;领略广府建筑艺术魅力,解读古建装饰技艺内涵;感受岭南灰塑、珐琅艺术之美,解锁其价值和重要功能,为探索岭南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之路积累第一手资料。
走进百年古建群,体悟历史文脉
坐落在三华村的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由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和国碧公祠连建而成,先后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保存之好,在花都、广州乃至广东全省都是极为罕有的。而其背后的建造故事,尤为令人称道。据考证,清朝同治年间,三华村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职兵部,深得朝廷赏识,同治皇帝封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亲徐殿魁为“资政大夫”,封徐表正的父亲徐爵魁为“奉直大夫”。为谢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则建造了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国碧公祠。
Young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徐氏堂兄弟的故事(邹春梅 摄)
Young实践团在现场聆听了三华村徐氏堂兄弟徐方正和徐表正苦读成才的故事,看到了三华村人“苦读书以达礼仪”“尊师长以养品德”的家族古训,感受到中华民族重德尚学、忠孝礼义等优良家风的文化魅力,对于“耕读文化”、良好家风的传承等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Young实践团成员廖文滔同学表示,通过探究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背后的历史故事,增长了相关文化知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丰盈了内心,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领略广府古建艺术魅力,解读装饰技艺内涵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的装饰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祠堂内两座圣旨牌坊庄严肃穆,砖雕、木雕、石雕、灰型、壁画等装饰艺术犹如繁星点点,遍布于屋檐瓦脊、山墙顶端、门额窗框、亭台牌坊、雀替、撑、榆柱、垂柱、头、斗拱、内墙等各个角落。这些装饰元素以其丰富的题材、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内涵,完美诠释了祠堂的教化功能,承载着广府人民对家族、对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Young实践团成员领略广府古建装饰魅力(陈佳怡 摄)
Young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不仅从现场直观感受了惟妙惟肖的木雕之美、石雕之韵、砖雕之精、壁画之彩、灰塑之灵,还在主题艺术展中细细解读了木雕中狄青王天化比武、火烧博望波、罗通夺印等传奇故事,鉴赏了广府古建常常运用到的圆雕、高浮雕、减地与镂空、浅浮雕等多种精湛繁杂的砖雕技艺,学习了古建壁画的线条运用、构图布局、色彩搭配等表现形式,解析了古建装饰的吉祥寓意等。在木器展厅,Young实践团重点就木雕中的花鸟纹样进行了交流探讨,同学们发现这些图案看似简单,实则把生活期盼藏进了刀刻纹路里。范倬荣同学谈到,“纹样中常有花与喜鹊的图案,比如牡丹与喜鹊相结合,牡丹象征富贵,喜鹊寓意吉祥,合起来便是‘富贵吉祥’;而与梅花与喜鹊同框,则因‘梅’谐音‘眉’,暗含‘喜上眉梢’的美好愿景。”
探寻岭南非遗之美,点燃青年文化使命
如今,三华村为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将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进行活化利用,在祠堂内设立了灰塑和珐琅等展厅,又在祠堂旁边兴建了广州民俗博物馆,馆内设立了《塑影千年——广州灰塑的历史、艺术与传承》《木器旧影 生活篇章》《资政大夫祠建筑装饰艺术展》等多个展厅。
在珐琅展厅,Young实践团成员解读了珐琅的历史、制作过程,观摩了各类精美的珐琅器皿,铜胎画珐琅象耳瓶、铜胎画珐琅花鸟五方蒜头瓶、铜胎掐丝珐琅一帆风顺船、铜胎中彩珐琅玉兰灯、铜胎中彩珐琅象耳尊等珐琅器色泽艳丽、美轮美奂。但是实践团成员发现,“广州珐琅”世人皆知,而花都珐琅知晓甚少。为破解这一尴尬局面,实践团成员在非遗宣传、游客体验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其中,黄静同学提出组织校园体验课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Young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邹春梅探讨灰塑作品(魏汶莉 摄)
尤其在灰塑相关展厅,Young实践团成员调研了灰塑的分类、灰塑工艺的工具、灰塑的制作工艺流程、传统建筑中的灰塑、灰塑的表现内容和手法、灰塑的传承和保护等内容,被大量精美的灰塑工艺品深深吸引。成员们近距离观赏了“富山春色”“五伦全图”等灰塑精品,其中“五伦全图”以五种祥兽象征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的人伦关系,将传统伦理观念融入艺术创作,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工艺的精神内核。邹春梅老师结合展品谈到,目前完整掌握全套技艺的匠人已较为稀缺,传承面临挑战。这一现状引发实践团成员关注,大家围绕“非遗如何吸引年轻群体”展开讨论,魏汶莉同学建议开发灰塑文创产品增强贴近性,陈志伟同学建议增设AR技术,重现当年工匠创作场景,打造“会讲故事”的非遗展馆,与游客产生互动体验。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强烈共鸣。“灰塑的层次感太震撼了,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画面,必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份珍贵遗产!”“珐琅工艺的每一步都凝聚匠心,或许可以通过短视频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同学们在观后感中纷纷表达了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