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新闻

【城理青年行】探访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在历史余温中触摸革命脉搏

来源:  日期:2025-07-09  点击: 10  【字体:


本网讯(记者 邹春梅 黄康棋)7月7日下午,为铭记历史,致敬英烈,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邹春梅张小容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三华村集之徐公祠,探寻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的历史肌理,解读英雄村”的精神密码,赓续红色血脉。

Young实践团探访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陈佳怡 摄)

同学们, 欢迎大家来到集之徐公祠,这里也是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的旧址。门口的这幅对联上联是黄花许国,下联是鸿荫福人,是由广东楹联名师左万青所撰,赞扬了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以身许国的崇高品德,必将福泽后人。那么,集之徐公祠和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有什么样的渊源呢?”活动伊始,Young实践团成员被邹春梅老师设问形式的讲解吸引,快步踏入古祠堂内。

随后,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毁家纾难,功在党国”的木制匾额映入眼帘,同学们循着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所承载的红色印记,了解到“在19114月的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18位‘敢死队’队员中,有16位是三华村徐姓人,三华村因此被后人誉为‘英雄村’。为褒奖三华村英烈不惜献出生命,挽救民族危亡的家国情怀,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自为‘集之徐公祠’题匾,委派中国同盟会元老张继送来三华村,将其挂在集之徐公祠内,以作纪念”,感悟着三华村革命英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气概。

Young实践团观摩匾额(张小容 摄)

紧接着,依次步入中庭、中叠、后阁楼等地,一边浏览着展示柜与展示框中的信函、电报、兵器、证章、照片等一件件文物,一边聆听着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创立故事和革命党人的起义事迹,同学们回望着那段铁血峥嵘的岁月,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场景。

Young实践团成员们翻阅历史古籍(郑玮祎 摄)

此次实地考察,正值“七七事变”纪念日,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峥嵘岁月,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更深刻明白了青年大学生所应承担的时代使命,从中汲取了不负韶华、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Young实践团队长陈佳怡同学是一名退役复学的学生,她动情地谈到:“这次考察学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革命先辈们胸怀天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毫不退缩,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在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