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绘蓝图,课程改革谱新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召开期末工作总结会议
本网讯(记者 曹明宇)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系统总结本学期教学成果与经验,科学规划下阶段工作目标,为评估工作做好准备。6月26日上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A12-107教室召开本学期期末总结工作会议。会议由教研室副主任阎建锋主持,全体任课教师参会,并特邀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云教授、亢升教授作专题指导。
会议伊始,教研室教师对本学期课堂教学展开全面复盘,围绕课程设计、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核心环节提出多项改进建议。与会教师重点就“如何增强课程吸引力”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李益杰教授、赵军祥教授、唐亚玲老师等任课教师积极发言分享经验,在教师的分享中形成三点共识:一、优化课程管理机制:完善教学大纲与考试题库的动态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二、强化学生管理:通过严格考勤、课堂随机提问、分组研讨等制度提升学生参与度;三、创新课堂互动模式:设计兼具时代性与思想性的案例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期末工作会议现场(唐亚玲 摄)
随后,作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周云教授结合新时代思政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提出课程需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他强调:“教学应立足‘大历史观’,将理论讲授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尤其要融入广东改革开放的鲜活案例,帮助学生从历史逻辑中把握现实发展脉络。”周云教授在分享思政课教学改革经验时指出,教师可从三个维度深化研究:研究方向上聚焦中共党史与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领域,倡导以微观案例切入宏观叙事的研究路径,鼓励从社会学视角解析党的基层群众工作实践,揭示历史规律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选题切入点上重视广东地方党史的研究价值;学术根基夯实上重点研读《毛泽东年谱》《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等一手史料,为青年教师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可操作性的成长路径。
周云教授分享研究心得(唐亚玲 摄)
亢升教授则从课堂实效性角度建议,构建“问题链式”互动体系,通过设置阶梯式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同时借助在线互动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拓展教学场景,增强课堂互动的立体感和时效性。为助力教师提升备课质量与资源整合能力,亢升教授以“新中国外交史:研究方法与演进逻辑”为主题开展学术讲座,以现代史外交研究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式与学术路径,梳理了新中国外交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外交决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影响。
亢升教授进行讲座(唐亚玲 摄)
本次期末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教研室将根据学院工作安排,进一步探寻多元化的备课模式。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此次研讨成果为基础,持续推进课程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的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