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湖南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本网讯(记者 沈珂)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深化思政教育教学改革,5月16日至18日,我院组织教师团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研学实践活动。教师们走进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刘少奇故居、毛泽东故居等红色圣地与文化古迹,在实践中汲取养分,探寻教学创新灵感,完成了一次思想与业务的双重淬炼。
5月16日下午,教师团队首站抵达岳麓书院。千年学府内,古雅的建筑群落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的楹联高悬,彰显着这片土地育人兴学的辉煌历史。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教师们深入了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三大功能。不少教师表示,此次参观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以将书院的教育理念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在岳麓书院前的合影(宋璐瑜 摄)
随后,教师们来到橘子洲头。站在青年毛泽东雕塑前,教师们凝视着雕塑上青年毛泽东坚毅的面容,深刻体会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在这里,大家一起吟诵《沁园春・长沙》,激昂的词句回荡在湘江之畔。此次实地感悟,让教师们对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思政课程注入了鲜活的红色素材。
瞻仰毛泽东雕像(宋璐瑜 摄)
5月17日上午,教师团队走进刘少奇故居并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简陋的陈设、斑驳的墙壁,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艰苦的成长环境,屋内陈列的实物与照片,生动展现了刘少奇同志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一生。教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对刘少奇的一生有了更多更细致的了解,深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崇高精神。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让教师们对如何在教学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思考。
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宋璐瑜 摄)
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宋璐瑜 摄)
当天下午,教师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滴水洞和铜像广场。在毛泽东故居,大家聆听着伟人的成长故事,了解他从这里踏上革命道路的初心与决心;漫步滴水洞,触摸伟人曾经的生活气息;在铜像广场,教师们庄严肃立,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鞠躬致敬,表达对伟人的无限敬仰,并在此宣读入党誓词,此次参观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宋璐瑜 摄)
在铜像广场前宣读入党誓词(宋璐瑜 摄)
5月18日上午,教师们走进湖南省博物馆。馆内琳琅满目的文物藏品,串联起湖南地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从远古石器到商周青铜器,从楚汉帛画到马王堆汉墓珍宝,教师们一路参观,一路赞叹,被湖湘大地灿烂悠久的文明深深震撼。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教师们开发特色课程、丰富教学案例提供了宝贵素材。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让教师们走出校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拓宽视野、提升素养。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坚定了他们的教育初心。未来,他们将把研学收获转化为教学动能,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