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共建基地提供实践支撑
本网讯(记者 宋璐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精神,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5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志、校团委书记王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宋璐瑜、孙妍、校团委高占鸿等,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前往红线女艺术中心交流学习,与红线女艺术中心签署党建共建协议、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并为“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宋璐瑜 摄)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志在此次活动中发表讲话,指出:此次学校与红线女艺术中心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同探索“美育+思政”的合作模式,将通过粤剧艺术展演、实践教学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粤剧的魅力、厚植文化自信的宝贵契机。
吕志院长发表讲话(宋璐瑜 摄)
教师代表宋璐瑜在参观红线女艺术中心之后,表示深入了解了红线女的生平,印象最深刻的是红线女在抗战期间饰演的具有家国情怀角色,如《还我汉江山》等剧目,借古喻今,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以粤剧艺术支持抗战宣传,鼓舞军民士气。通过粤剧进课堂、红色剧目展演等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契合“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教师代表孙妍表示: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道德观念和艺术智慧,将其与高校思政建设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此次参观学习的过程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美育),又能锤炼其品德修养(德育),助力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此次共建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未来粤剧与思政课建设的结合,既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也是思政教育创新的有益探索。可通过“思政+艺术”实践课程等模式,进一步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双方将深化合作,共同培育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