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科研建设

以多维互动解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密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公开课开讲

来源:  日期:2025-04-06  点击: 10  【字体:


本网讯(记者 邹剑波)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切实提高学院教师课堂教学效果,4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余茜老师在A12-410教室开展了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的专题公开课。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场景体验+数字赋能"的三维教学模式,将厚重的革命理论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学习体验,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氛围热烈。

余茜老师首先以播放分享学生提交的小组微视频开场,在作了富有鼓励性的精辟点评后,让学生在学习通给相关的小组作业进行打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首创性。接着,余茜老师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为切入点,运用大量历史数据与文献资料,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三大国情依据:从"两半社会"性质出发,剖析帝国主义入侵引发的社会结构裂变;通过对比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近代救亡图存实践,揭示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启蒙运动,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公开课现场(邹剑波 摄)

余茜老师特别注重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为了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国情依据有更切身的体会,余老师设计了"假如历史人物也有朋友圈"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为林则徐、慈禧、李鸿章等历史人物设计虚拟朋友圈,结合1840年代历史事件撰写图文动态,并运用朋友圈点赞和评论等功能开展跨时空对话。当图文通过学习通平台投屏到大屏幕上,学生的热情被充分点燃,纷纷加快了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的节奏。"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历史人物从书本中鲜活起来。"2023级宝石及材料工艺学1班的王同学在分享自己制作的"林则徐朋友圈"时表示,通过模拟历史人物的思考过程,更深刻理解了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同样来自珠宝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李同学认为,微视频创作"迫使我们主动查阅历史档案,在解构与重构中深化了理论理解"

余茜老师的公开课实现了"三个突破":在教学内容上,构建起"历史-理论-实践"的立体阐释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讲授-体验-创作"的闭环式学习路径;在技术赋能上,打造了"线上-线下-虚拟"的混合式教学空间。这种创新模式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既保持了理论深度,又增强了教学温度,真正实现了"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本次公开课通过创新教学设计,让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正如余茜老师在结语中所说:"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炬。希望同学们从革命理论中汲取智慧,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书写属于你们的时代答卷。"据悉,该课程团队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理论讲授+场景体验+数字赋能"的三维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