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科研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公开课

来源:  日期:2025-03-31  点击: 10  【字体:


本网讯(记者 邹剑波)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于326日下午在A4-108开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公开课,本次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龚娅玲老师主讲,课程组部分老师和来自经济学院金融工程和经济统计学专业的90多位同学共同参与了此次公开课。

龚娅玲老师授课现场(邹剑波 供)

围绕“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何必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主题,龚娅玲老师以经典红歌《社会主义好》作为开场序曲,随即以歌曲内容及创作背景进行设问,将学生思绪引至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洪流中。随后,以“开国大典为何定于下午3时”的细节为切入点,揭示了新生政权面临的复杂安全局势,进而导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讨。

龚老师融合理论阐释、案例剖析、沉浸式情景模拟与数字化互动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的理论根基与现实基础三大维度,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如,在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何以为过渡性社会”的环节,龚老师主要从经济成分、阶级构成、社会主要矛盾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扫码参与投票,直观感受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分布。此外,还设置了沉浸式情景模拟教学活动——“穿越1952年河南农村”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模拟“单打独斗”与“合作社互助”的选择中,深切体会到自然灾害与生产条件限制下个体经济的脆弱性,有力论证了个体经济改造的迫切性。同时,结合上海“米棉之战”的金融较量与“三反”“五反”运动,剖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谈及过渡时期的理论依据,通过回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社会”理论构想以及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揭示过渡时期的理论溯源。在阐述现实依据时,结合当时的经济状况、政治特征以及国际环境的挑战与机遇,全面展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课程尾声,龚老师进行了简要总结。整堂课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另讯,同一时间,在A1-304A4-308课室,陈明老师和吴江六老师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公开课也在同步进行。两位老师同样围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核心主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富有深度,又不乏温度和力度思想盛宴。

陈明老师首先通过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帮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经济结构、主要经济成分,继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成整体性的认识。接着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分到土地后,农业生产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让学生从动态中去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同时通过对理论依据以及现实依据的了解,意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及其内容。

陈明老师授课现场(邹剑波 供)

吴江六老师则以电影《长津湖》“冰雕连”案例切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钢少气多”背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诠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改造同步推进的历史必然性。吴老师紧跟时代潮流,创新引入AR技术进课堂,学生扫码即可“走进”1956年上海全行业公私合营现场,观看荣毅仁递交申请书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极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研讨环节,学生将农业合作化经验与当下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对比,提出“集体经济如何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考,引发课堂特热烈讨论。

吴江六老师授课现场(邹剑波 供)

本次公开课是学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持续举办类似的高质量公开课,邀请更多优秀教师参与,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提升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