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发展史》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备课会
本网讯(记者 陈姣娣 赵晶)“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我们要将其生动、准确地呈现在课堂上”,3月4日上午,人文素质教研室主任黄忠瑶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备课会开场时强调道。此次备课会由黄忠瑶主持,负责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10位老师济济一堂,围绕这两门课程展开深度交流,旨在提升教学水平,让理论知识更好地入脑入心。
会议现场(张芷妍 摄)
会议期间,陈姣娣老师率先分享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实践”专题内容的上课思路。她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切入,详细阐述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剖析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她指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如火炬照亮了无产阶级的前行之路,其影响深远,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改写人类历史进程。
沈文青老师聚焦课程内容展开分享。她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切入点,阐述了苏联如何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让社会主义从理论照进现实。沈老师还梳理了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至多国的历程,指出二战后众多国家结合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彰显出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此外,她剖析了苏联模式,既肯定其早期实现工业化等成就,也指出后期经济结构失衡、体制僵化等弊端,为后续教学提供多维度思考,助力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进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备课主讲赵晶老师对第三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及中华民族大交融”、第四讲“中华民族空前繁盛及中华民族内聚发展”和第五讲“中华民族大统合及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进行讲解。随后,大家结合上课实际,就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保课程内容丰富、讲述生动、贴近学生,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同。
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其他老师也纷纷发言,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教学方法、案例运用、与学生互动等方面交流心得。有的老师提出融入本地红色资源,增强课程的亲近感;有的老师分享如何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抽象理论具象化。
此次备课会为思政教师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深化了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明确了教学思路。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会定期召开课程备课会,持续聚焦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通过集体的智慧碰撞,优化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政教育真正触及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