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扬帆启航 高质量教学铸就辉煌篇章
本网讯(记者 凌继益)11月23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迎来了一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盛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与术研讨会。这场聚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研讨会在此隆重召开,吸引了众多教育界同仁与专家学者前来参与。我院吕志院长受邀参加,并作“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几点思考”主题讲话。
研讨会现场(凌继益 供)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更是肩负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会议伊始,吕志院长在讲话开篇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如灯塔般照亮了思政课前行的道路。从师德师风到教学方法,从“大思政”平台的构建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吕志院长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思考(凌继益 供)
二、直面挑战:思政课面临的几大短板
随后,吕志院长指出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短板。他从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历史素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强调,部分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尚显薄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透彻,难以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同时,一些教师的历史素养有待提升,缺乏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全面了解,导致在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难以做到生动具体、感人至深。此外,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乏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些短板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破局之策: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面对挑战和短板,吕志院长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教学新风尚。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刻领会并将其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打造高质量思政课师资队伍,夯实教学之基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吕志院长强调,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师资队伍,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历史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同时,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锻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
三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激发教学新活力。创新是思政课教学的灵魂和动力。吕志院长指出,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同时,要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四是,坚持思政课目标导向,铸就教学新辉煌。目标导向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吕志院长强调,要坚持思政课的目标导向原则,确保思政课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讲座现场(凌继益 供)
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国家建设。此外,还要加强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担当。随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与术研讨会的圆满落幕,一场关于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在这场变革中,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是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思政课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扬帆远航、再创辉煌。思政课教师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将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推动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思政课必将成为新时代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