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理青年行】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以创意墙绘绘就古村新风貌
本网讯(记者李婉霖)为助力实践地打响文旅名片,扮靓和美乡村,7月5日——7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将三华村特有的“水仙茶”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设计出4个不同版本的50米墙绘,用艺术绘就了古村新风貌。
前期调研:精准把脉,科学规划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调研墙绘现场(罗培强 摄)
Young实践团与村民进行调研沟通(廖绮晴 摄)
自7月5日起,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便踏上了前往三华村的调研之旅。通过与三华村委相关负责同志座谈、与村民的采访沟通等,Young实践团了解到,三华村从明朝初年就开始种植三华水仙茶,已有近六百年的种植历史。水仙茶是清朝广州十三行出口欧洲茶叶的主要供应品种,据《花县志》记载“年产约万余担”。三华村曾有大片的茶叶种植园,这也是现在花都区茶园路这一名字的由来。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植地域、劳动力数量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三华村如今不再种植水仙茶。但是,水仙茶是三华村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见证之一。目前,水仙茶正在申请“非遗”,也是三华村拟重点打造的一张当地特色文旅“名片”。
结合三华村正在施工建设的水仙桥、水仙亭、水仙广场这一项目,Young实践团决定利用水仙广场一侧的50米墙面,为三华村手绘水仙茶文化墙。然而,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原计划的墙绘项目因墙面条件及施工环境的限制而面临挑战。经与三华村村委沟通,Young实践团迅速调整方向,决定以线上设计形式来呈现。为此,Young实践团专门成立了墙绘组,遴选了4名有设计专业背景的同学负责该项目。经多次研讨,Young实践团墙绘组决定将水仙茶从种植、采摘、制作到售卖的全过程予以绘制,由4名主创同学根据个人风格设计4个不同版本,提交给三华村。
中期设计:创意无限,精益求精
Young实践团墙绘组就设计方向进行研讨(黄海雪 摄)
基于对水仙茶文化的前期调研,Young实践团墙绘组的4位成员围绕茶山、采茶、制作、售卖等关键环节,展开了激烈的创意碰撞。从7月8日开始,初步设计稿迅速出炉,并进入了线稿细化阶段。然而,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资料匮乏,团队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如因无从考证水仙茶是熟茶还是生茶,制茶过程不好呈现等。在每晚的工作例会上,带队老师根据同学们反馈的绘制进度及相关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尤其是7月10日晚上的工作例会上,带队老师邹春梅建议团队在绘画内容的详略点上进行把控,以便于后期修正,这一建议让团队的设计思路豁然开朗。经过调整和完善,墙绘组于7月12日完成了线稿工作,并顺利进入了上色阶段。
Young实践团墙绘组叶其美同学设计图终稿(陈运红 供)
Young实践团墙绘组陈运红同学设计图终稿(陈运红 供)
Young实践团墙绘组刘思琪同学设计图终稿(陈运红 供)
Young实践团墙绘组武心语同学设计图终稿(陈运红 供)
在整个绘制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意和才华,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艺术手法巧妙结合,使墙绘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参与此次墙绘设计项目的每位成员都表示收获颇丰。陈运红同学谈到:“通过此次墙绘项目,我不仅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创作中,还学会了如何用画面来讲述故事。”叶其美同学则感慨道:“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墙绘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三华村的茶文化。”
成果展示:色彩亮丽,格调清新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Young实践团终于在7月19日完成了四份精美的墙绘设计图。这些设计图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三华村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特色,还通过漫画等形式讲述了水仙茶背后的故事。7月19日下午,墙绘组负责同学向三华村团委书记李嘉茵介绍了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一一展示了四份不同风格的水仙茶墙绘设计图,并于7月20日将全部设计稿通过邮箱打包发给了对方。
Young实践团叶其美同学的墙绘设计效果图(陈运红 供)
Young实践团陈运红同学的墙绘设计效果图(陈运红 供)
Young实践团刘思琪同学的墙绘设计效果图(陈运红 供)
Young实践团武心语同学的墙绘设计效果图(陈运红 供)
“这些设计稿画得很细腻嘛,色彩亮丽、格调清新,让人顿觉眼前一亮。”李嘉茵对同学们的设计图表示满意,她感谢Young实践团同学们假期的辛勤付出,并希望能推进后期的实体墙绘工作落地,为三华村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增添绚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