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新闻

党建帮扶助科研 名师引领促成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作专题讲座

来源:  日期:2024-06-25  点击: 10  【字体:


本网讯(记者 邹春梅)为进一步推进党建结对共建工作,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能力,6月2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组织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国启教授在行政楼617会议室开展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组织部部长赵永林及其他学院部分教师聆听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志主持。

讲座现场(邹春梅 摄)

讲座中,围绕思政课教师科研的认识前提、思政课教师科研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师的论文撰写思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报告撰写等四个方面对如何开展好科学研究、写好学术论文做详细讲解。他谈到,思政课教师科研的认识前提可以用“功夫、学养、悟性、境界”这8个字来概括,要具备“一套概念系统、一套背景知识、一套研究思路、一套评价标准”等前提条件,完成整个研究的根本理念、基本课题、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尺度等科研范式的转换,再去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以强烈的资源意识按照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层层推进才能做好科研;选题要把握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动态,了解课题研究信息,按照需求性、求无性、相悖性等原则,做到“标题要简练、问题要聚焦、方法要科学”这三点,注重方向性、贴近时政、宽广视野、讲求效用;思政课教师的论文撰写要从审题、命意、布局、修辞、结尾等下功夫,“基本概念一定要准确清晰,基本判断一定要严谨科学,基本推理一定要符合逻辑,基本结论一定要有所创新。”

“处处留心皆学问”“每一次活动都是生命有意义的燃烧”“研究‘座’出、好文‘改’就”……讲座中,张国启教授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或引用梁氏八字诀“明敏、密察、别裁、通方”深入浅出地阐明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和论文写作的题目;或结合《给胡乔木的信》对思政课教师的论文撰写提出具体意见;或畅谈自己撰写论文或指导学生撰写材料的心得体会,分享“豹头”“猪肚”“凤尾”的写作技巧……张国启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价值,对思政课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引起了在座教师的强烈共鸣。与会老师就思政课的总体特点、论文撰写与发表等方面的内容向张国启教授请教,张教授一一作详细解答。老师们纷纷表示,整场讲座认真严谨、形象生动,既学习了名师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又拓展了科研思路与方向,坚定了研究课题的信心,获益颇丰。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志作总结讲话(邹春梅 摄)

讲座后,吕志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张国启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衷心感谢。他表示,张教授的讲座做到了“四个有”,一是有深度,讲座站位高、内涵深,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视野开阔、分析透彻,融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二是有新意,讲座结合思政课教学的最新研究和最新成果,讲新话、谈新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三是有感受,讲座论述丰富立体、逻辑严密,既指出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重要意义,又给出了论文撰写的具体建议;四是有效度,讲座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实践经验,对思政课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据悉,张国启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曾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30多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秩序理性与自由个性:现代文明修身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机制研究》等著作11部,学术成果多次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