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社会主义发展史》公开课
本网讯(记者 邹春梅 刘梅)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老师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根据学校“磨课工程”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于3月22日、4月3日在教学楼举行《社会主义发展史》公开课。公开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师团队邹春梅老师和刘梅老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以及100多位同学参加。
邹春梅老师上课课堂(袁惠琪 摄)
在3月22日的公开课中,同学们先是基于本身对知识的理解以小组形式上台分享学习心得,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小组分享后,邹春梅老师对其点评,并结合专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实践》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产生的。随后,她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讲起,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等内容娓娓道来。课堂上,邹春梅就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石等内容以图表案例的形式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阐释其内涵,并结合学习通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最后,在全员共同认识《国际歌》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意义中落下帷幕。整堂课将历史文化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沉浸在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中。
刘梅老师上课课堂(黄忠瑶 摄)
在4月3日的公开课中,刘梅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与苏联模式》。同学们先是以小组形式上台分享本组的学习心得,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接着,她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了在面对苏共高层关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中斯大林如何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继承了列宁开创的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迎来了一国向多国发展,刘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各国借鉴苏联模式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还需结合各国具体实际,并带领同学们一起对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最后,公开课在“与‘苏联模式’”以及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这一问题的大讨论中结束。这堂课让学生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事业作为一项崭新的探索,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都是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的宝贵财富,应该尊重历史,珍视过往,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奋斗!
公开课后,参与听课和讨论的老师均表示此次公开课堂中的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思政课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育人成效,尤其是教学设计和小组讨论要立足小切口讲大道理,身边人讲身边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事迹,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认识,铭记革命先辈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鼓励青年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大我,践行青春担当。
终审:吕志;编辑:张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