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三党支部开展“学思践悟访古迹·校馆共建新平台”主题党日活动

来源:  日期:2024-03-18  点击: 41  【字体:


本网讯(记者 曹明宇)为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立足高校基层教工党支部建设,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坚定文化自信。3月1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三党支部同花都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学思践悟访古迹·校馆共建新平台”主题党日活动。

走访古迹感悟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生和花都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首先参观了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的集之徐公祠。集之徐公祠是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它见证了“番花同盟分会”秘密召开会议的革命经历和“三·二九”广州起义时期16位三华村黄花岗烈士的英勇牺牲。在邹春梅老师和学生的细致讲解中,全体成员重温1911年革命的烽火岁月,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领悟振兴中华、沥血黄花的革命精神。

邹春梅老师为大家讲解集之徐公祠历史(曹明宇 摄)

随后,全体成员参观了资政大夫祠。资政大夫祠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三华村,它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现今资政大夫祠已被用来作为广州市花都区博物馆,内设小型的展览,如解放时期的书报画帖、花都当地景泰蓝作品、还有岭南灰塑文化展等,它是花都“新八景”和“十大文化名片”之一。在工作人员的指引、讲解下,大家参观了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观看纪念馆内陈列的文献实物,了解祠堂宗族历史故事,被徐氏兄弟勤奋攻读、体察社稷、勤政爱民的行为感动,体会到古代志士仁人的责任担当。接着大家参观了灰塑非遗展厅,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灰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学习参观,全体成员纷纷表示,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工作人员为师生介绍岭南灰塑文化(曹明宇 摄)

校馆共建育人平台

为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良好的育人功能,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广州市花都区博物馆决定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并于3月14日下午举行签约、揭牌仪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吕志,副院长王文彦和花都区博物馆贺安馆长、程军副馆长出席仪式,教研室副主任、教师代表和博物馆工作人员50余人参加揭牌活动。吕志与贺安签订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并一起揭牌。协议明确了双方将在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学生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将展开全面合作。随后,吕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对学院的教学资源、教学优势、教学特色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表示花都区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场所,通过与花都区博物馆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可将珍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育的生动教材,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揭牌现场(曹明宇 摄)

双方围绕就如何开展院馆共建,实施新时代大学生铸魂工程,形成的实践教学特色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并展示了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我心中的思政课”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醒狮醒国魂,文化在传承”的作品,这部微电影就是2023年暑期在三华村拍摄的。双方表示院馆将在实践教学基地后续的活动中,继续深耕花都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并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在今后的共建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观看“醒狮醒国魂,文化在传承”作品现场(曹明宇 摄)

英雄花开“植”等你来

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签约结束后,花都区博物馆举行“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英雄花开‘植’等你来”第20期植树节活动。在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协力合作下,一盆盆多肉绿植被巧妙搭配,重新焕发活力。本次盆栽共植活动增强了教师爱护乡村环境、保护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和担当感。

参会老师共同动手种植盆栽(曹明宇 摄)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三党支部以搭建校馆共建共享平台为纽带,加强了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传承的联系,切实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学习、实践、交流平台。下一步,共建双方将以“结对共建”为重要载体,分享资源、交流经验,做到共建共赢,持续提升思想教育的引领性,聚焦立德树人、构建育人新格局。

终审:吕志;编辑:张芷妍